20070430 台北金瓜石-鼻頭角步道-八煙溫泉
今天是旅程的第一天,計畫去金瓜石.晚上住宿在台北縣的金山鄉.
此行一共有四位成員-我和女友以及女友的表姊和朋友.
先從台中出發,開了好久的車來到了九份打算找吃的.
就是這一碗魚丸伯仔朋友說一定要來吃吃看.
----------------------引用網路上的資料---------------------
http://taipei.mmmtravel.com.tw/index_m.php?ptype=ieb_c&L3_id=31617
基山街是九份最熱鬧的一條街,商圈的形成帶來了人氣與買氣,
將老街點綴的繽紛,穿梭在老街中,美食佳餚不在話下。
到九份若只吃到芋圓,那可就辜負了九份的其他小吃美食,
除了淡水以魚丸聞名,九份魚丸伯仔的魚丸仔也是現做的,
熟練的雙手擠出一顆顆新鮮的魚丸,現場的魅力真是征服了愛美食的每一個人。
魚丸伯仔的魚丸湯、魚粳在九份也算是一項古老的特殊小吃。
因為九份靠海,是故製作魚丸的原料“沙魚醬”取得容易,
做好後的魚丸加上其他佐料,烹煮成魚丸湯、魚粳,
即是道地九份小吃,價格約在30元左右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來到九份只有吃一碗魚丸附了停車位就閃人了,今天雖然不是假日人還蠻多的.
跟之前高一來的時候感覺不太一樣了.蠻商業化的.
之前高中時期來台北找國中好友還從木柵一路騎車到這裡來玩...
想一想也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阿....
此行的重點並不是要去九份玩,而是要去隔壁的金瓜石.
這邊和九份一樣都是以前挖金礦才變成了山城,
但是九份因為電影"悲情城市"的關係很早之前就轉為以觀光為主.
金瓜石觀光可是比九份還晚了許多.....
----------------------引用網路上的資料---------------------
http://www.travelone.tw/taipeicountry980.php
金瓜石位於台北縣瑞芳鎮,金瓜石以前是一個人煙稀少的荒野,
到了光緒14年,才有5戶的農民移居到碑尾,蓋了5間草寮,定居下來,
今天『五號寮』的地名因而得來;直至光緒十九年,
有人發現了大金瓜的露頭藏有黃金礦脈,因此大量居民搬遷於此,
前來加入採金的工作行列;到了光緒21年,日治時期日本人來金瓜石開採金礦,
居民又再度大增,金瓜石地區也日益繁榮,於是又開發了瓜山里和三尖鞍等地區,
逐漸成唯一個地方生活圈,金瓜石便有『東亞第一金都』之稱,
但隨著採礦事業的落寞,使得金瓜石受到較少商業行為的破壞,
因而保存了礦區的原始風貌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停好車 後往前走去映入眼簾的是日式建築群,
之前剛好是拍電視劇(不清楚是哪一個)的場景.
----------------------引用網路上的資料---------------------
http://www.goldens.com.tw/sight.htm#s12
金瓜石為日據時期日人在台所規劃最完整的社區,在空間景觀以及交通方面都相當的用心,
包括自來水系統,消防設備、垃圾收集、醫院、郵局、車站、派出所、市場等等。
為金瓜石最重要的區域。昔日醫院上方至本山礦場的山坡,有中央斜坡到貫穿其中。
分布在各階平台上的日式宿舍,其特色為黑瓦屋頂,塗柏油的木板牆。
地板亦是木造,且離地約半公尺。
室內的隔間用竹編骨架,內層為紅仁土、榖殼,外表則是白色石灰,圍牆多為紅色磚瓦。
看著一棟棟的深色大院,可以想像當時的生活品質,跟金瓜石的繁榮景象。
由車站延馬路進入。映入眼簾的是一列整齊的日式房屋,
過中央斜坡的小橋後可以發現金瓜石的派出所。
派出所左側空地為昔日公司的單身宿舍,右後方是郵局,左後方是昔日的俱樂部和籃球場。
是當年礦業株式會社職員的住宅,大多為木牆黑瓦,至今保存良好,
也由於數度成為瓊瑤筆下的場景,讓人往往覺得有似曾相識的感覺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這邊有個礦車的佈景,真希望裡面都是金子阿.
派出所也很特別,是木造的.
從這邊開始就要進入黃金園區囉.
----------------------引用網路上的資料---------------------
http://travel.network.com.tw/tourguide/point/showpage/102294.html
黃金博物園區位於台北縣瑞芳鎮的金瓜石,園區自民國91年起開始籌建,
於民國93年11月4日開園,為全台第一座以生態博物館為理念的博物館園區,
將金瓜石地區珍貴的自然、礦業遺址、景觀特色、歷史記憶及人文資產做一完整的保存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好長的石階...
終於走到上面來了,遠方有一個黃金博物館.
這邊之前有和前公司的同事來過,但是往上還有階梯我就沒去過了.
遠方就是無耳茶壺山,這個角度看起來還蠻像的耶.
再往前走,有一個很大的金字.
遠方山景.後面就是黃金博物館,但是我們沒進去參觀.
----------------------引用網路上的資料---------------------
http://travel.network.com.tw/tourguide/point/showpage/102294.html
黃金博物館位於本山五坑旁,是許多遊客到黃金博物園區不可不遊的一個地方!
黃金博物館是昔日的台灣金屬礦業公司辦公室重整修蓋而成的,
更代表著金瓜石昔日礦業的歷史及文化;
黃金博物館共有三層樓,一樓的展覽室有本山坑道、
金瓜石的脈況以及古早的採礦工具等文物、文獻的展示;
二樓則以黃金為主題的介紹,介紹了黃金的性質及黃金相關的藝術,
還展示一塊重達220公斤且擁有金氏世界紀錄的999大金磚,更成為黃金博物館的鎮館之寶,
到此可要親自體驗摸摸看喔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上面可以通往三個景點,等會還要去東北角走走...
就挑個最近的點-黃金神社吧.
女友和兩位友人已經沒力氣再走了...我就負責去拍照回來給他們看.
發現了茶壺山的解說牌.
已經發現了神社旁都會有的石燈籠.
拍一下來時路,還蠻陡的.
往前走又發現了鳥居,這角度也是回頭拍的.
繼續往前走,這該不會是神社的大門吧?!
發現了第二個鳥居.
看到了黃金神社的解說牌了.
----------------------引用網路上的資料---------------------
http://taipei.mmmtravel.com.tw/index_m.php?ptype=ieb_c&L1_id=15&L3_id=2346&town_name=rueifang
明治30年(西元1896年)日本礦業株式會社在四平巷下方山腰矽化岩的山壁旁興建神社,
最初由礦山經營者田中長兵衛所建造,原址位於本山大金瓜石岩嶂東側之平地。
爾後日本在所屬殖民地,大力推行皇民化,尊崇神道信仰,大肆建增新的神社,
或擴建既有之神社, 運用政教雙管齊下的手法,
加緊轄制殖民地,於昭和十一年(西元1926年)落成,
神社內主祀金屋子神,由日本島根縣的金屋子神社分靈而來,是冶金、鍛冶業的保護神,
從業者相信祭拜此神,可保佑順利,並可帶來福氣及財運。
光復後,日本撤離,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,神社馬上被破壞無遺,神像設備被破壞,
柱上的對聯也日漸模糊,只留下部分遺跡,路上的石燈籠都被偷走,
現在只剩下幾根石柱和殘破不堪的地基,但仍不失銧縝釭熔躟Y,以及一種屹立於山旁的美。
因缺乏維護,現今剩下的石柱、地基,其日式神舍規模隱約可見,並於此可作視野眺望。
黃金神社依山而建,氣象萬千,可鳥瞰整個金瓜石。
本殿建築,呈「流造」風格,殿前屋頂向前延伸,從屋脊到屋檐,構成優美的流線
,側關山牆呈現左右不對稱的格局,可惜如今皆已拆毀,空留祭台與數根支柱。
神社內原有神苑(院落)、寢殿(主殿)、拜殿、手洗(清潔處)、
石燈(祭祀供物)等必要配置, 也多已拆毀殆盡,空餘鳥居與石燈、石柱。
黃金神社的成立源於人類對山神的崇拜,所以神社軸線是面對蘊藏黃金的礦山,
神社的寢殿,依靠在神體山,象徵著守護貴重的黃金資源,這種類型的神社屬於民間信仰,
最能反應人類的基本欲求。戰後的反日情仇,
波及到許多與日本有關的人、事、物上,黃金神社也劫數難逃,主體被拆毀殆盡,
只剩斷垣殘柱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還真的只剩遺跡咧,害我爬這麼累...
只看到地基和台階..
走到地基上往下拍一張 .下面最近的房子就是剛剛的黃金博物館.
主殿遺留的殘骸,上面還寫著奉納...還有些硬幣.
回頭拍一下主殿殘骸前的一堆石柱.
這一堆石頭不知道代表什麼? 遠方可以看見茶壺山.
希望這根柱子的願望能夠實現...
該下山了,開車往茶壺山登山口方向前去,之前和同事有來這邊拍照.
但是今天天氣很糟 在途中的涼亭拍了一張,連山下的陰陽海都快看不到了.
開始飄雨了,開車下山快到陰陽海的時候來到了之前沒到過的景點-黃金瀑布.
----------------------引用網路上的資料---------------------
http://travel.network.com.tw/tourguide/point/showpage/102886.html
位於金瓜石往水湳洞的公路邊,早期曾經叱吒一時現已廢棄的台金公司,
在金瓜石及九份產礦由於山泉水與雨水滲入,礦砂沉積溪床,並有菌類附著滋生,
水質飽含氧化的金屬礦石顏色,而形成金黃色的瀑布景觀,當地居民故稱為『黃金瀑布』。
身處瀑布旁的台金舊礦場,可俯瞰陰陽海,景觀十分詭異;還可遠望雞籠山上的金瓜石山城,
以及蜿蜒的金水公路。是個適合拍照好景點,同時也是很受歡迎的婚紗照拍攝地點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下午還有些時間,繼續沿著濱海公路開車來到了鼻頭角.
----------------------引用網路上的資料---------------------
http://travel.network.com.tw/tourguide/point/showpage/502.html
鼻頭角沿岸奇石林立、終年受風浪侵蝕,形成海蝕平台、凹壁和海崖,
其蕈狀岩、豆腐岩及生痕化石,極富教學與觀賞價值。
位於台灣東北角,與富貴角、三貂角合稱「北台灣三角」。
鼻頭隧道南側步道,為昔日宜蘭、淡水的古道,步道盡頭就是鼻頭角燈塔,
登臨俯視翻滾浪潮,波濤洶湧,自是一大快事。
右側為著名的「望月坡草坪」,地質學上稱「小階地」也是夜賞星辰的坡地。
登上觀海平台東望鼻頭角,西眺基隆嶼,視野景觀極佳,沿途盡是令人驚奇的海蝕地形景觀。
遠觀燈塔則與藍天碧海譜繪成一幅靜謐絕塵的風景畫。
鼻頭角步道依景致的不同,區分為燈塔線、濱海線及稜谷線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車子停好後就開始走步道了,旁邊的是鼻頭國小,環境看起來很不錯..
走了一小段路後往回拍一下鼻頭國小,山上的是...夜總會.
繼續往前走,有個涼亭.(這也是往回拍的)
走到一半發現下面有個草原,大夥就架起腳架拍了一些很蠢的跳躍照片..
為了怕丟臉所以只放了這張草原照上來.
再往前走一段回頭拍,離海越來越近了.
前方突然出現了一座小山,上面的形狀非常特別..很像是海蝕景觀.
終於來到了燈塔. 後面的山就是剛剛說的形狀很特別的山.
----------------------引用網路上的資料---------------------
http://taipei.mmmtravel.com.tw/index_m.php?ptype=ieb_c&L3_id=12976
鼻頭隧道南側步道,為昔日宜蘭、淡水的古道,步道盡頭就是鼻頭角燈塔,
登臨俯視翻滾浪潮,波濤洶湧,自是一大快事。
遠觀燈塔則與藍天碧海譜繪成一幅靜謐絕塵的風景畫。
鼻頭角燈塔,興建於清光緒22年,在二次世界大戰時遭盟軍炸毀,
直至民國60年,才在原址的附近另建新塔,塔高12.3公尺,
燈光射程16.6浬,為往來太平洋船隻重要的指標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這邊也是今天的終點了,再來就準備去飯店check in.
燈塔旁有對夫妻就坐在椅子上面著海看報紙...好悠閒喔..
快四點半了,終於走回到了鼻頭國小準備牽車前往飯店.
不知道為啥沒拍下飯店的外觀,因為它位於陽金公路旁的低處,沒地方好拍外觀..@@
想看外觀的就去參觀官方網站吧~
http://www.ba-ian.com.tw/about_1.asp
當初會想來這邊住宿是因為幾年前和女友有一次晚上在台北吃完飯,開車到金山途中經過,
但是客滿了,想說應該還不差...所以這次就來住住看.
肚子餓了直接衝去餐廳享用晚餐...如果不是非假日住宿加送晚餐的話..實在不怎麼建議來這邊吃.
烤鰻魚.
三杯雞.
這應該是豬排吧.
炸花枝.
火鍋.
忘記啥名稱的魚.
這就是今晚住宿的四人房了,有一張大床和一個和室.
和室...窗邊沒有view,因為這邊是在山腰處....@@要看view的話可能附近的陽明山水會好一些.
我只有說view喔...其他就自己去網路上找評價吧.
http://www.calla.com.tw/
房間內廁所附的泡湯池.
吃完飯後就跑去裸湯區泡一下.設備還算差強人意,
裸湯區的view倒是還不錯.可以看見很多山和夜晚的星空.
裸湯無法拍照,借用一下官方白天的照片.
泡完湯後肚子又餓了.
去露天吧台點了一點東西吃...聊天聊了很久...聊到他要打烊了@@(借用一下官方白天的照片)
明天就要到花蓮去了...今天還算過的蠻充實的.
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komodoxp/sets/72157600191854226/
2008.03.12 作成 @ Shanghai 901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